香港《南華早報》網站9月19日發(fā)表題為《中國增長放慢的“新常態(tài)”將受到歡迎》的文章。文章稱,中國經濟終于迎來了期盼已久的再平衡,經濟增長率從2008年之前的超過10%跌到如今的7.5%左右。這是中國經濟的“新常態(tài)”嗎?還是說未來十年里,中國經濟將迎來增長的進一步放緩?
中國經濟的再平衡是顯而易見的,這在出口部門表現得最為明顯。出口增長已從2001-2008年年均29%的速度放慢到10%以下,這使得境外需求對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性大大減小。
此外,去年制造業(yè)的就業(yè)和產出占經濟總量的比重首次開始下降。事實上,今年上半年服務業(yè)在總的經濟增長中占到了一半以上的比重。所以很自然地,中國的經常賬戶盈余快速縮減,從2007年占國內生產總值10%以上的頂峰時期跌到今天占國內生產總值的大約2%。
這種再平衡有助于改善中國的收入分配。事實上,近年來勞動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一直在上升。
這也意味著更大的地區(qū)平衡:沿海省份——其生產的出口產品占出口總量的85%以上——正在經歷最明顯的下滑,而內陸省份則保持了相對較高的增長速度。
文章稱,兩大因素正在推動這種轉變。首先是繼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后全球需求的下滑,這促使中國比預期更快地調整其經濟增長模式。其次是中國人口結構的轉型。自2010年達到72%的峰值以來,勞動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一直在下降。自2012年以來,勞動人口的絕對數量一直在下滑。
與此同時,中國正處于快速城市化的進程中,2001-2008年期間大約有2億人離開農村前往城市尋找工作機會。不過最近,人口遷移的步伐已顯著放緩。
所有這些都意味著,中國經濟將迎來更低的增長速度——雖然也許不像一些經濟學家預計的那樣,未來10年經濟增速會低至6%-7%。實際上,依靠中國過去的增長紀錄來預測未來的經濟表現本身就是有問題的,因為不僅在勞動力方面會有重大變化,同時我們還要考慮到一個事實:中國在2008年之前的增長速度和規(guī)模是前所未有的。
首先,2010年之前國內勞動人口比例不斷上升對產出增長的貢獻有可能被高估了。這使得之后我們無法準確衡量勞動人口比例下降對經濟造成的不利影響。
另外,隨著年輕一代取代了老一代工人,這種方法忽略了未來20年中國將享受到的教育紅利。此外,中國較低的退休年齡——女性50歲退休,男性60歲退休——為決策者提供了回旋余地。
其他趨勢也為中國的經濟發(fā)展前景提供了支持。雖然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有可能下降,但它可能需要10年時間才會跌破40%——這個比例以全球標準來衡量依然十分強勁。
最后,由于人力資本的增加和不斷上升的研發(fā)投資,中國的創(chuàng)新能力正在穩(wěn)步提高。
基于這些趨勢——假設一個恒定的勞動參與率——未來10年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很可能達到平均7.27%。和以前的高增長率相比,這也許要低得多,但從全球標準來看依然綽綽有余。如果這是中國經濟的“新常態(tài)”,那么它仍將是世界其他國家所羨慕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