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亞投行,美國開始服軟了?
【延伸閱讀】金融時報:美國不應排斥亞投行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中國日報網(wǎng)3月26日(信蓮)英國《金融時報》26日撰文稱,美國不應該排斥中國籌建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金融時報》表示,亞投行意義重大,英國選擇加入亞投行的決定是合理的。以下為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jīng)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發(fā)表的全文:
英國選擇成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創(chuàng)始成員國,此舉激怒了美國。一些人將亞投行視為中國挑戰(zhàn)世界銀行(World Bank)計劃的一部分。但這不等于說英國做出了一個糟糕的決定。相反,這個決定是合理的,盡管并非沒有風險。
亞投行的初期注冊資本為500億美元,之后可能會增加一倍。該銀行將為亞洲發(fā)展中國家的公路、鐵路等項目提供融資。
隨著亞洲多個國家的加入,中國將成為亞投行最大股東,而非亞洲成員國的持股比例被限制在25%以內(nèi)。其他歐洲國家(包括德國和意大利)已決定申請加入;澳大利亞、日本和韓國仍舉棋不定。
亞投行可能意義重大。亞洲發(fā)展中國家亟需基建投資。長期高風險項目的私人融資通常要么代價高昂,要么根本就沒有。相對于資金需求,世界銀行和亞開行(ADB)的財力極度匱乏。
因此,中國希望拿出其3.8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一部分投資于亞投行是件好事。更令人高興的是,中國希望通過多邊機構實施這一投資——在這樣的機構中,中國的聲音不管多么強大,也將是眾多聲音中的一個。亞投行將擁有全球性員工,與中國獨自提供資金相比,這應會減少該銀行的政治色彩。
基于這些理由,美國應該也加入。但美國可能回答說:不管美國政府有多希望這么做,也不可能獲得本屆國會的批準。這或許沒錯,但不能成為其反對他國加入的理由。
美國還有一個理由,不過這個理由令人困惑。美國表示,西方國家不加入能夠產(chǎn)生更大影響。一位美國官員辯稱,“在他們無法確信中國不會保留否決權的情況下”,不加入要好于“加入進去”。
然而非成員不會對一個不需要它們的資金的機構產(chǎn)生任何影響。唯一的希望是加入進去,從內(nèi)部發(fā)揮影響。確實,如果此前歐洲就加入的條件進行了協(xié)商,結(jié)果就會更好。但現(xiàn)在為時已晚。
美國財長杰克 盧(Jack Lew)表達了美國的擔憂:亞投行在治理、貸款方面可能達不到“最高全球標準”。
作為世界銀行的一名前員工,聽到這句話我就笑了。盧或許愿意研究一下世界銀行在為扎伊爾總統(tǒng)蒙博托 塞塞 塞科(Mobutu Sese Seko)提供資金方面所扮演的角色,這是眾多可怕例子中的一個。
如果亞投行像白雪一樣純潔的話,那當然好。但這是一個墮落的世界。至少,擁有廣泛的成員國要比沒有強。
美國也無法令人信服地反對加大現(xiàn)有機構面臨的競爭。成立新機構,確實可能引發(fā)競相降低標準的風險,但有些多余的繁文縟節(jié)也可能因此被廢除。
美國真正擔心的是,中國建立的金融機構可能會削弱美國對全球經(jīng)濟的影響力。對此我有四點要說。
首先,美國、歐洲和日本看重自身對國際金融機構的巨大影響力,而這種影響力與它們在世界上的地位日益脫節(jié)。此外,它們并不是稱職的“管理者”。尤其是,他們堅決不放棄對這些機構領導人的任命權,而這些機構歷任領導人并不總是優(yōu)秀的。
其次,二十國集團(G20)5年前就已同意實行新的配額制度,以降低上述幾個國家(或地區(qū))對IMF過大的影響力,而美國國會迄今仍未批準這一變革。這是不負責任的。
第三,更多長期資金流入發(fā)展中國家,以及讓面臨資金流“突然中斷”風險的國家能獲得IMF無法提供的更大資金保障,這對世界經(jīng)濟是件好事。
千禧之交,全球外匯儲備總額約為2萬億美元,如今已增至近12億美元,這使得IMF不到1萬億美元的資金能力顯得微不足道。這種情況反映出資金缺口有多么大。中國的資金可推動世界朝正確的方向前進。這實在是件大好事。
最后,美國批評英國“不斷遷就”這個正在崛起的超級大國。但如果不選擇遷就,就要選擇沖突。中國在經(jīng)濟上的崛起是有益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我們需要做到的是聰明地遷就。
當中國的提議對自身和世界都有意義的時候,接觸比在一旁挑刺兒更明智。曾經(jīng)有一位美國政策制定者要求中國做一個“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創(chuàng)立亞投行正是在做“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
因此,英國以及其他歐洲盟國的做法值得贊賞。此外,英國加入亞投行的決定,對美國甚至可能是個有益的刺激。
當然了,假如擁有相似利益和價值觀的國家——比如英國和美國——不管說話還是行動都能一條心,那是可取的。沒錯兒,英國采取了與其最重要盟友不一致的立場,這是有風險的。然而,對盟友的支持不能變味成奴才般的服從。事實證明,那樣對誰都不好。
此外,如果英國的選擇能讓美國政策制定者明白,領袖的位置不是一種權利,而是必須靠爭取得來的,那么英國這個選擇很可能是有益的。二戰(zhàn)后那些年,美國憑借冷靜的頭腦創(chuàng)建起了當代世界的多個國際機構。但世界已經(jīng)變了。
世界需要新的機構。它必須做出調(diào)整,以適應新的大國的崛起。它不會僅僅因為美國無法繼續(xù)參與就停止前進。如果美國不喜歡這種結(jié)果,那只能怪它自己。
(編輯:田阿萌)
(2015-03-26 08:56:03)




- 韓國數(shù)千人出席“天安艦事件”5周年悼念活動
- 烏東部一公交車爆炸致4人死 疑似壓到路邊地雷
- 空客A320第二個黑匣子外殼在法找到 損壞嚴重
- 2015年CeBIT:中德ICT產(chǎn)業(yè)合作新機遇
——《中國日報》專訪中國工業(yè)和信息化部軟件服務業(yè)司司長陳偉 - 尋獲失事德國客機黑匣子受損嚴重 正在修復


- 韓國數(shù)千人出席“天安艦事件”5周年悼念活動
- 烏東部一公交車爆炸致4人死 疑似壓到路邊地雷
- 空客A320第二個黑匣子外殼在法找到 損壞嚴重
- 2015年CeBIT:中德ICT產(chǎn)業(yè)合作新機遇
——《中國日報》專訪中國工業(yè)和信息化部軟件服務業(yè)司司長陳偉 - 尋獲失事德國客機黑匣子受損嚴重 正在修復


- [三八節(jié)策劃] “她”詞典:關于女性的話語
- 為何不看《超能陸戰(zhàn)隊》彩蛋?觀眾沒耐心影院催離場
- 春節(jié)檔票房破40億 中國月度票房首超美國成世界第一
- [組圖] 心的歸來:跨國華人過春節(jié)
- 回顧春晚為海外華人準備的節(jié)目 美國首位華人市長獻唱